微短劇:可以一 刷而過,切莫一笑而過
◎曾於裡
單集時長從幾十秒到15分鐘左右的微短劇,是時下的熱門議題。
一方面,二級市場上,短劇概念股持續暴漲,短劇平臺成爲流量新入口;國內數字出版企業中文在線旗下短劇AppReelShort日前衝上美國iOS娛樂榜第一名,成功“出海”。
上海乒乓球专业高手积分排行榜2023.11
另一方面,官方對微短劇的監管正在加強。數據顯示,2022年11月下旬開始,廣電總局集中利用3個月時間,組織開展了“小程序”類網絡微短劇專項整治工作,取得積極成效。截至2023年2月28日,共下線含有色情低俗、血腥暴力、格調低下、審美惡俗等內容的微短劇25300多部、計1365004集,下架含有違規內容的“小程序”2420個。目前,還將再次開展爲期1個月的專項整治工作。
資本的風口,整治的重點,都顯示出微短劇最近的“走紅”。對於“時間戰場”上有效搶奪用戶時間的微短劇,我們可以批評它的“低俗與媚俗”,可以批評它的“短、平、快”,但也要關注它與時代之間的關聯:作爲短視頻時代“淺薄”思維下的必然產物,微短劇走紅,靠的是什麼?
既有市場需求,也有利可圖
微短劇火爆成時代縮影
沿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網絡視聽節目管理司一份通知中的定義,微短劇是指“單集時長從幾十秒到15分鐘左右、有着相對明確的主題和主線、較爲連續和完整的故事情節”的劇集,也稱網絡微短劇。
真爱透视中
微短劇是以劇集的單集時長爲主要評判標準的。一般來說,市面上的主流劇集,單集時長在45分鐘左右,微短劇則不然。雖然愛奇藝“迷霧劇場”打響之後,“精品短劇”的概念很流行,但對“短劇”的定義依然是以集數而非時長爲基準的:一般爲12集,單集時長45分鐘左右。而當下二級市場上火爆的短劇概念股,嚴格來說,是微短劇概念股。
根據播出平臺的不同,微短劇還有單集時長几十秒或者兩三分鐘之間,以及單集時長在10-20分鐘之間兩種。前者主要在短視頻平臺和小程序播出,如《哎呀!皇后娘娘來打工》《閃婚後,傅先生馬甲藏不住了》《無雙》等——也是本文所要探討的微短劇類型;後者如市場反響較好的《招惹》《風月變》《只是離婚的關係》等。
微短劇早在幾年前就出現。2018年前後,豎屏微短劇曾短暫走紅,只是當時並未成爲氣候。今年以來,微短劇迅速成爲風口。這看似偶然,實則是短視頻時代的“質變”。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今年8月發佈的第5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3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79億人,短視頻用戶規模爲10.26億人,較2022年12月增長1454萬人,佔網民整體的95.2%。幾乎只要是網民,就是短視頻用戶。刷短視頻成爲很多人上網的主要目的。微短劇作爲短視頻的一種形態,受到網民歡迎也是自然而然。根據國家廣電總局發佈的數據,2021年微短劇全年備案數量僅有398部,而2022年備案數量已接近2800部,同比增長600%。
微短劇有市場需求,也有利可圖。微短劇的單集時長很短,製作成本較低,製作週期很短,可以快拍快上。微短劇的盈利模式頗爲多元:前面幾集免費,要解鎖之後劇情需要付費觀看;可以根據廣告商需求定製劇集,也可以廣告植入……一些爆款的微短劇,製作成本就幾十萬到百萬元之間,拉動的營收卻達到千萬元級別。根據已有數據,小程序劇《哎呀!皇后娘娘來打工》24小時用戶充值破1200萬;《閃婚後,傅先生馬甲藏不住了》24小時充值流水破2000萬;而被業內人士視作“天花板”的《無雙》上線8天投放消耗便突破1億。有流量,有收益,微短劇賽道的專業玩家越來越多。不僅是短視頻平臺大力扶持、專門開闢微短劇劇場,一些傳統的影視製作公司亦開始涉足微短劇製作。某數字內容平臺預測,今年微短劇市場規模在250億至300億元,明年包括免費微短劇在內的市場將達到350億元,五年後國內和海外市場都將突破100億美元。
智慧手机销售 终结2年衰退
既要你的錢,也要你的命
完整的碎片化拖住用戶的時間
影视改编 忠于原着不讨好
微短劇能夠迅速搶奪公衆注意力,首先在於形式上:它既具有短視頻碎片化的特徵,也具有短視頻所不具備的完整性。
印度疑似卷入暗杀锡克教分离主义者的阴谋,遭到美国政府警告
我們已經進入一個凱文·凱利在《必然》中所描述的“屏讀”或者說“屏看”(Screening)時代,“刷”成爲網民最下意識的瀏覽動作:一篇文章、一本書、一部電影或電視劇,都可以在手機上“刷”完。短視頻是爲“刷”而產生的媒介形式,以方便於人們在任何碎片化的時間——無論吃飯、開會、走路、等地鐵、上洗手間,都可以一“刷”而過。
比如短視頻平臺上充斥着各種各樣的“幾分鐘看完一部電影”。一部120分鐘時長的電影,在解說後都被簡化成“小美與小帥的故事”:男主角叫“小帥”,女主角叫“小美”,反派叫“喪彪”,有鬍子的必然是“鬍子哥”……如今看完一部幾十集甚至上百集的劇集也不需要幾個小時或者幾天時間了,微短劇能夠讓你在一天的碎片化時間裡“刷”完。
碎片化的內容成爲搶奪時間的利器。知名傳媒人羅振宇2016年時提出一個“國民總時間”的概念。羅振宇說,人們用來上網的時間基本穩定在每週26.5小時,中國有10億網民,假設每人每天花5小時上網,互聯網可以開採的國民總時間大概爲18250億小時。在可預見的未來,時間是一個“剛性約束資源”,一分一秒都多不出來。
一邊是互聯網信息總量大約每3年翻一番,另一邊是用戶的可用時間總量幾乎恆定不變。這時,商業競爭的本質就是爭奪消費者的時間。“每一個行業都是在時間戰場當中要自己的一杯羹。現在的新興產業本質上就是既要你的錢,也要你的命——就是還要獲取你生命當中的一段時間。”不管是電影、遊戲、休閒、度假,還是直播、短視頻,它們的共同策略是:讓用戶上癮,拖住用戶的時間。
我有一羣地球玩家 小說
這是包括微短劇在內的短視頻“大殺四方”的根本原因:它的碎片化特徵,契合用戶每一個碎片化時間,成功搶走用戶任何碎片化時間,並讓很多用戶沉迷其中,拖住用戶的時間。
习拜会后中美破冰… 法人:A股基金止跌回稳
不同於短視頻之間可能毫不相干的聯繫——連內容也呈現出碎片化的特徵,微短劇的優勢是:它形式上碎片化,內容上卻有前後連貫的完整性——有背景、有情節、有主題、有人物、有綿綿不斷的轉折和衝突,爲用戶提供更加“沉浸”的體驗,更能抓住用戶愈發稀缺的注意力,讓他上癮。
既來自淺薄,也催生淺薄
陆系手机新品齐发 概念股点火
爆點集合下的內容偏好
市面上的微短劇千千萬,但它們又大抵面目相似,因爲它們都是一些“爆點”的結合。“爆點”包括穿越、重生、復仇、贅婿、霸總、懷孕、兩性、“帶球跑”、婆媳、渣男、小三、逆襲、打臉、豪門恩怨、吻戲、牀戲、男寵、露肉、爭寵、刺殺,等等。連綴成完整劇情,就是網友所總結的:霸道總裁愛上我、英雄救美反被救、欲擒故縱談戀愛、綁架案中見真情、豪門宴上不認親、突患癌症苦虐戀……
微短劇劇情的“完整”,與那些經典影視劇的“完整”並不相同。一部優秀的劇集的分量常常可以等同於一部經典小說,有着完整流暢的整體結構,“保存着對世界、對生活個別、殊異的感受和看法”,對人性有深刻而又充滿同情的理解……這一“完整”還指涉接受者內容偏好的“完整”——偏好嚴肅的內容,能夠以專注且嚴謹的姿態去面對嚴肅內容帶來的挑戰。所以,優秀的文藝作品大多具有門檻,也是對接受者耐心的一種挑戰。
微短劇沒有。它的“完整”只是一系列爆點的集合,創作者從用戶偏好的“數據庫”裡抓取一些“爆點”排列組合而成。我們成了日本學者東浩紀所描述的“數據庫動物”,宏大敘事已經崩壞了,故事的編制形式只是“將宏大數據庫所提供的虛擬碎片串聯起來”。
微短劇的有限時長,也必然決定了它要極盡壓縮,必須砍刪掉所有曖昧、矛盾、複雜、模糊的情節,所有的一切都是非黑即白、非對即錯、非此即彼。這是“二極管”式的思維方式,是一種“淺薄”的思維方式。微短劇是“淺薄”的產物,也催生着“淺薄”。
陆增资国债 铁矿砂急涨
媒介既是信息的載體,也是思維方式的載體。在著名的《童年的消逝》一書中,尼爾·波茲曼深刻探討了包括印刷術、電報、廣播、電視在內的媒介如何深刻地影響了我們的世界和周圍的生活。在波茲曼時代,電視機是最強大的媒介。他認爲,因爲理解電視的形式不需要任何訓練,因爲無論對頭腦還是行爲電視都沒有複雜的要求,以及因爲電視不能分離觀衆,所以電視機摧毀了成人與兒童之間的邊界,導致兒童思維的成人化,童年也就消失了。波茲曼本來還寄希望於電腦時代可以重新塑造成年人與兒童的防火牆。孰料事與願違,電腦的普及和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讓電視機也成爲傳統媒體。
在信息更多、更爆炸,獲取信息的手段更多元、更便捷的移動互聯網時代,媒介進一步形塑人們的思維方式。科技學家尼古拉斯·卡爾在《淺薄》一書中,歷數人的大腦在語音時代、文字時代,以及大批量書籍報刊傳播時代的差異,並引證了大量神經生理學、文化發展史的文獻,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人的大腦是高度可塑的。在互聯網時代,我們的思維方式變得“淺薄”了——“較之歷史上所有可以與之相提並論的技術,互聯網給我們帶來的讓人分神的內容實在是太多了。就在互聯網向我們呈上信息盛宴的同時,它也把我們帶回了徹頭徹尾的精力分散的天然狀態。”作者的這段描述,想必我們都深有體會:“以前我很容易就會沉浸在一本書或者一篇長文當中。……即使是索然無味的長篇大論,我也能花上幾個小時徜徉其間。但現在這種情形已經很少見了。現在看上兩三頁,注意力就開始遊移不定,我就會感到心緒不寧,思路不清,於是開始找點別的事做。……過去那種自然而然的精讀如今已經變成了費力掙扎的苦差事。”
我們的注意力分散了,我們心猿意馬,我們偏好的內容是在越可能短的時間裡塞進儘可能多的衝突和爆點、否則我們就會挪開視線。我們無法忍受嚴肅深度的內容,我們的思維變得“淺薄”了。
既直接,又粗暴
造化神宫
爽感加劇“不容忍”的風氣
通俗的文藝形態,天然帶有對爽感的追求,這本無可厚非。就像很多通俗文學,本質上就是“爽文學”。人們閱讀言情小說,滿足的是對唯美愛情的幻想;閱讀武俠小說,體驗主人公行俠仗義、名揚天下,滿足“成年人的童話”。
微短劇訴諸的也是對用戶爽感的滿足,只不過它滿足用戶爽感的手段更加簡單粗暴,路徑也極大縮減——用戶已經很難忍受“延遲滿足”,爽感的抵達必須快,快,快!這讓人聯想到作家李洱的一段描述,“傳統文學作品中,我們要經過很多很多的迴廊,才能到達潘金蓮的臥室,要經過很多很多兒女情長的鋪墊,才能看到黛玉葬花的那一幕。但現在我們非常直接。電影界曾歸納過十個字:進門捅刀子,上牀脫褲子。”
“進門捅刀子,上牀脫褲子”,是對微短劇爽感極精準的概括。人們或許會有疑惑:都是爽感,爲什麼會有高下之分?
基隆身心障碍趣味游戏 200名民众、志工同乐
一方面是藝術水平上的差異。比如一些經典的武俠小說,提供的不僅僅是爽感,還有對人性的敏銳洞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承繼與發揚、對歷史規律的深刻把握;但微短劇中,“吻戲三集一場,牀戲五集一回”的爽感,是對用戶感官最直接最粗暴的刺激,毫無藝術性也毫無美感,如同學者毛尖所言,它只是“熒幕的淫慾感”,是“文本極大的淫蕩”。
另一方面,微短劇中的爽感,很大一部分是來源於對“恨”的直接反應:以暴制暴、以惡制惡、及時懲戒、毫不手軟。由此,微短劇形成了屢試不爽的故事套路:製造恨意、挑起恨意、煽動恨意,隨後再肆無忌憚地宣泄恨意。
“恨意”產生於對社會上各種各樣矛盾的誇張化、擴大化和極端化,諸如職場矛盾、婆媳矛盾、代際矛盾、兩性矛盾、女性之間的矛盾;故事中的反派,一定是高度概念化、臉譜化的:TA是惡的化身,也是恨的載體——在微信公衆號時代,TA是10萬+文章裡的“賤人”;在微短劇時代,TA就是爲做惡而做惡的“惡毒反派”。比如賬號“姜十七”所打造的微短劇裡,就充斥着拜高踩低、陷害女主的“惡毒女配”。
彈性工作型態成趨勢 非典勞工破80萬人
微短劇中擴大化恨、再經由以暴制暴產生爽感的戲劇衝突構建方式,需要高度警惕。它對問題的解決無益,反而可能進一步煽動了恨意、助長了戾氣、激化了對立、製造了衝突。
號稱彰化人 江爾雄任福建副省長
與此同時,微短劇中主人公以牙還牙、加倍奉還的復仇方式,看似提供了爽感的宣泄,但有時已經是違背法律原則的“私刑”,加劇社會“不容忍”的風氣,或導向一種新的暴力和新的不正義。譬如微短劇《黑蓮花上位手冊》,女主角爲復仇毒死親生父親、燒死同父異母的姐姐——縱然是古裝宮斗的背景,也令人瞠目結舌。最近的消息是,這部劇已經下架。
綜上,當我們審視微短劇時,不應僅僅侷限於一兩部作品,也不只是將它作爲一種新出現的普通的藝術形式,而有必要將它納入時代背景予以考量,思考它“何以可能”。
這時,我們對於微短劇發展的建議,就不僅僅是藝術層面上的,比如微短劇應該走出“三俗”,微短劇應該加速“精品化”,微短劇應該建立微短劇的“美學”等等。這些建議自然都是對的,但也應該更進一步抵達本質:微短劇之“微”,如何負荷嚴肅表達?碎片化時代,深度敘事如何可能?作爲用戶的我們,若沉迷於微短劇,是爲知識付費,還是爲智商付費?
有理由相信,在相關部門的努力下,微短劇的行業生態會有所好轉。只是,“時間戰場”上各方依然在激烈搶奪用戶的時間,“淺薄”的思維方式仍在流行。哪怕微短劇消亡,也會有其他的藝術形式出現。對此,我們需要更前置的思考,更充足的準備,更系統的應對。
大半女生都不懂!揭露4大卫生棉谎言